第一一六八章 仁人(2/2)
“除了崇王府众宗亲,还要带上百姓,能带多少带多少,但要带上百姓!”
“督师——真乃仁人也!”
两人达成了一致,孔贞会也就没再遮遮掩掩,而是献上了自己的方略。
而他所谓的方略,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尽快做好突围的准备,一等方一藻所带的援军到来,就让身在城外的郝效忠部传令登莱援剿先遣军从后攻打贼军,然后城中守军带着崇王府众宗亲趁乱出城,以刘肇基、吴三桂两部骑兵为先锋,东奔颍州或者凤阳。
至于方一藻的援军、郝效忠的残余人马,则要留下来继续为他们断后,挡住流贼大军的追击。
的确是好算计。
侯恂听了连连点头。
包括一直侍立在督师侯恂身后的临清总兵卜从善,也无话可说。
次日一早,孔贞会和卜从善带着侯恂的名刺去了崇王府,早已被方国安说动的朱由樻得知来意,立刻表示赞成。
唯一意外的是,孔贞会和卜从善带着侯恂的名刺,去见汝宁知府傅汝为安排此事的时候,却遭到了这个知府的强烈反对。
不仅如此,傅汝为还去求见侯恂,意图说服侯恂回心转意,继续坚守城池,但侯恂称病不见,只说已将战守大事委托监军孔贞会。
傅汝为又去求见朱由樻,早已知道其来意的朱由樻,同样不肯见他。
傅汝为在崇王府大门外大哭一场而回。
而其“异常”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在城中引起了诸多猜疑,本就动摇的军心民心,由此更加涣散,许多官民百姓都感到城池已不保,他们即将大难临头。
三十日上午,西门外和南门外不远的贼军连营,都没有再大举出动人马攻城,但是流贼阵前的大批火炮,却在持续不停地对着西门和南门城墙进行轰击。
方国安部的守城官军,已经先一步得到了准备弃守与突围的消息,是以将无战心,士气低落到了极点,都在做着随时跑路的准备,哪里还有心思守城。
刘肇基、吴三桂也被卜从善打了招呼。
虽然没有公开在军中议论此事,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麾下将士中间早就小道消息满天飞了。
加上他们本来就反对入城,现在连前来救援的孙传庭的人马和左良玉的人马都已经被先后击溃了,流贼还从孙、左两部人马手里缴获了大批火炮,以至于他们对坚守下去并赢得最后的守城胜利,也完全失去了信心。
及时中午,崇王府已经收拾行装的消息传出,城内的秩序开始陷入混乱,大量听了小道消息的官绅士民,收拾了金银细软,往城东门方向聚集。
只有仍未获准进入城中的郝效忠,面对流贼的持续炮击,躲在临时堆起的工事后面心急如焚,一再派人对城上喊话,要求尽快入城,但却一直得不到想要的答复。
正当他对督师侯恂、总兵方国安等人已经绝望,准备召集部下将领们决定接下来到底是选择突围,还是选择投降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城上传来的欢呼声。
很快,声音由远至近,也由隐隐约约变得清清楚楚。
“援军来了!登莱援军来了!我们有救了!有救了!”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的三十日中午,这已经是督师侯恂所要求的各路援军抵达汝宁府城外围的最后期限了,方一藻带着登莱援剿先遣军,终于抵达了汝宁府城东作门外南汝河东岸的三里店。
方一藻之所以来的迟了,倒不是因为他本人或者与其同行参谋军务的方光琛,有意如此,实在是从徐州通往西南汝宁府的道路太过难走了。
直到闰十一月下旬,因为之前河决开封之后在凤阳府等地形成的连片沼泽水面,才完全上冻,那些变得犹如烂泥滩一样泥泞不堪的道路上了冻,也才可以正常通行。
另外,方一藻带着登莱援剿先遣军的人马从归德府移师到徐州、海州一带后,将原来的忠义归明军和于乐吾的重骑兵营,按金海镇现行的营、哨制度,统一改编为忠义军,且下设两大团营,需要补充和新增大量的衣甲被服、军械兵器以及粮草弹药等物资。
然而这些东西,他们自己在徐州根本无处获取大量且稳定的补充,只能依靠来往旅顺口与海州的船队运送过来。
与此相应的是,杨振为增加新编忠义军两大团营的攻坚和自保能力,特意吩咐往来旅顺口、海州的船队,给方光琛捎来了旅顺北城铸炮厂铸造的十门崇祯十四年款的重型红衣大炮、三十门冲天炮,还有一批实心弹和开花弹的弹药。
方氏父子利用这些珍贵的重型、轻型火炮和弹药,从军中和驻地精选人手,编出了一个直属登莱巡抚的抚标炮营。
这一次,这个登莱抚标炮营,虽然没有全部带来,尤其是十门重型红衣大炮只带了五门,但是仅带的五门也给他们的行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
原本最多半个月就能走完的路程,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紧赶慢赶硬生生走了将近一个月。
好在方一藻这路援军最终还是在汝宁府城陷落之前赶了过来,否则的话,崇王府也好,侯恂也好,包括方国安等人,恐怕都得失陷在汝宁府城当中,后果不堪设想。
而最先赶至三里店的人马,正是已经晋升为副将的于乐吾所率的忠义军第二团营多达三千多骑的重骑兵马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