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吴冠中(1/2)
史铁笙已经习惯了余桦他们的贫嘴,笑着拍了拍轮椅扶手,“把我轮椅卖了也行,后面你们轮流背我。”
余桦笑了笑,“那还是连你一起卖了。”
“单卖轮椅或许还有人买,要是连这家伙一起卖,恐怕就没人愿意了。”刘振云又说了一句,更损了。
……
几人说说笑笑朝着艺术馆走去。
这个艺术馆之前周彦来过,当时是跟王祖贤一起来的。
艺术馆人不多,几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就随意地逛着。
这个馆面积不大,如果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大概十分钟都用不了。
不过周彦他们都不是急性子的人,馆内的藏品他们即便不是一件一件地仔细欣赏,也大概看看历史介绍,遇到感兴趣的,就驻足讨论。
几人走着走着,刘振云看到墙上的一幅画,眼睛一亮,“这画——”
其他几人抬眼看去,只见墙上挂了一幅乍看起来有点混乱的水彩画,特别是画中间的地方,星星点点的水彩堆在一起,一时间看不清楚到底画了些什么。
但是等大家多看一眼,就发现,这画的是一个街道,街道两边都是卖布的商店。
“这画的风格……”莫言感觉这个画的风格很熟悉,但是画家的名字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
“是吴冠中。”周彦开口说道。
一行人中,对美术研究比较多的,也就是周彦了。
周彦因为拍电影,学习了很多东西,美术也是其中一方面。
之前拍《放牛班的春天》时,周彦特别看了一些吴冠中的画。
吴冠中的风格很特别,属于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那种。
从古至今,艺术家想要出名,都逃不开“特别”二字。
不够特别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
历史的笔墨就那么多,如果有其他人跟你一样,为什么要单独着墨于你呢?
中西方绘画的显著差异下雨意象的空间表现,也就是透视方面的差异。
西方画家喜欢用线性透视、光透视和空气透视等方法,在二维平面创造三维效果,但是中国画家不欣赏科学视角,作品的呈现超出了客观距离跟视觉感知范围。
倒不是说中国画家的作品没有空间意识,只不过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更像是线条之外的其他东西构建的,具有更为特别的个性表达。
吴冠中的话,融合了中西方的特点。
他的作品,很多乍看起来很怪异,仿佛无迹可寻,但是看第二眼又会感觉十分写实。
“对,是吴冠中。”莫言拍了拍脑袋,“吴冠中先生就是这个风格。”
刘振云凑近看了看。
画的右下角写了几列潦草的小字。
“人人尽说花布街,一九九零年,香江永安街,荼,果然是吴冠中的画。”
吴冠中有个曾用名叫吴荼茶,在吴冠中的很多画里面,都是用“荼”字来落款。
“这里还有一副。”
迟子建指着不远处,墙上挂了另外一幅画,风格跟这一幅十分相似。
“香江大道,德云茶楼,一九九零,荼。”
又是一副吴冠中的画。
周彦扬了扬眉毛,他上次跟王祖贤来艺术馆的时候,并没有看到这两幅吴道子的画。
他肯定没有记错,艺术馆总共就这么点大,里面的画也没多少幅,像吴冠中的画这么特别,他肯定记得。
看来,这两年艺术馆添了不少新东西。
几人又往后面走,发现不止这两幅画,后面还有好几幅吴冠中的画。
一幅《香江》、一幅《尖沙咀》、一幅《香江中环街景》,加上前面两幅,这一排墙上挂了五幅吴冠中的画。
刘振云笑道,“这艺术馆面积不大,实力倒是挺强的,他们能摆出来五幅,恐怕馆藏都不止这五幅。”
其他人倒是没觉得有什么。
吴冠中如今在中国美术圈的地位自不用说,肯定是山顶上的人物。
但是吴冠中的作品并不希少,他产量很高,经常去一个地方就要画很多画,像墙上挂的这些作品,跟速写没有区别,他画起来很快。
最关键的是,吴冠中如今还健在。
一个活着的画家,产量上就有无限的可能,如今吴冠中还活跃在各个地方采风,作品也是频出。
莫言看着墙上的几幅画,笑呵呵地说,“说实话,乍看这些画,我都觉得我自己也能画,但是越看就越能感觉到其中的难度,而且这些画都有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众人点头,莫言说的没错,墙上这几幅画,无一例外,都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感觉就像是人随手涂鸦,看似混乱,但是其中自有章法。
“我要学着这样的方式画画,最终画出来的,大概就是一团黑。”余桦笑了笑,他又看向周彦,“你画画不是挺不错么,能画成这样么?”
周彦给余桦翻了个白眼,“你说什么胡话。”
“我就问问。”
周彦摇摇头,“我一辈子也画不成这样。”
画画,一向是周彦的短板。
之前他看徐克的分镜头画的很好看,非常羡慕,也尝试着练了练,后来发现自己实在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到现在,他的分镜还是跟张艺谋的分镜一样,一板一眼的,十分细致,但是美术性是丝毫没有的。
要说画画能力,他肯定要比同行其他人都要强,虽然艺术性没有,但是画分镜肯定是够用的。
刘振云笑呵呵地说道,“也算是有你不擅长的东西了。”
“我不擅长的东西多了,画画只是一方面。”
外界都夸他是全才,但事实上,他会的东西也就那么几样,只不过会的那几样做得挺不错,而且正好适用在电影拍摄上,让大家觉得他挺全能。
但事实上,他不会的东西太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