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第一百零一章 大唐军方(一)(1/2)
人与人之间,接触多了,自然就会熟悉,太熟了以后,遇到事情,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替身边熟悉的人出出主意,或者提醒一些什么?
冯宝就是这样。
他知道李义府人品不好,历史口碑也很差,但架不住熟啊!
况且,作为冯宝本人来说,也非常希望“封禅”的事能够尘埃落定,所以,当意识到李义府错失“封禅”朝议之事时,主动替他找了一个完美解决方法。
李义府动作很快,当天回府即拟好奏疏,差遣得力人手,呈报朝堂,并且还手书一封,附带些许礼物送往“中书令”许敬忠府上。
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希望许敬宗能够将自己的奏章上达天听。
朝堂之上,官场当中,永远利益为先。
李义府的两份奏章,一份是奏请皇帝尽快定下“封禅”行程,好安天下民心;另一份则是弹劾“礼部”上下,完全不理会“大唐精英学院”诸位先生们对于官身的期盼,并且指出,“礼部”索要学院上缴国库定例,此事当为陛下圣裁,哪轮得到他们?有僭越之嫌。
许敬宗何许人也?那可是在朝堂上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老臣,李义府两封奏章同时交给皇帝,会形成怎样的影响?他当然心知肚明。
不过,这是好事。
别看许敬忠执掌“礼部”多年,可属下都是畏惧权势,表面看唯唯诺诺,实际并不认可。
现在许敬宗是宰相,官职权力虽然更高更大,但不直管“礼部”,办起事来还没有当年那么顺畅。
原本他正琢磨着该怎么办的时候,李义府的两份奏章,恰逢其时。
因此,许敬宗毫不犹豫地在第二天早朝之上,当着一众朝臣的面,将李义府奏章呈递到皇帝面前。
皇帝李治很清楚,朝中大臣们之所以很支持“精英学堂”纳入官办,目的就是为了让国库增加钱财,可这事儿,“礼部”那些人太操之过急,给了李义府一个弹劾借口,也等于在“礼部”头上悬了一把刀。
皇帝李治在朝上没有表态,仅仅说了一句:“知道了。”
不表态,有时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礼部”官员稍微开动脑筋就明白皇帝的意思。
本着不让皇帝责罚落到自己身上的原则,“礼部”尚书及左右侍郎等,回去后,就召集下属官吏,翻找历史档案……
并于三天后朝会上禀奏皇帝陛下:“依礼制,‘封禅’祭告天地当于正月。”
按理说,此刻正值年初,如果定于明年正月“封禅”,时间上肯定来得及。
不过,大唐朝堂上的文臣武将们,这一次却是罕见的一致认为:“往泰山,行‘封禅’,后年最佳。”
这一举动,搞得皇帝李治反而有些犹豫了……
回到后宫,已然听闻朝中事宜的武皇后,很快前来觐见皇帝。
当晚,正在家里陪女儿玩的冯宝,也听说了“皇帝未决”的消息。
不过他很快就想通了原因。
因为“封禅”结束以后,通常是皇帝封赏功臣时刻,武将们希望时间稍微长一些,可以累积更多功勋,也好在封赏时,为自己争取更大利益;而文臣多半还是为了皇后参与的事,如果太快了,他们来不及造势运作,很难阻止,此外,远在西域的裴行俭奉诏令升任“吏部左侍郎”正在回“洛阳”途中,而“庭州大捷”立下大功的来济也奉诏而归,他们眼下圣眷正隆,且同属文官集团,所以,文臣更希望他们的到来可以共同阻止武皇后“亚献”之举。
不过也正是因为文臣武将心思各异,所以冯宝更加认为,皇帝陛下应该会同意大臣们的进谏,将“封禅”定在后年正月。
原因很简单,皇帝和皇后也需要武将们站出来反对文臣。
想通了这一切以后,冯宝便不再管这件事儿了,因为历史有它自己的运行轨迹,顺着来就好了。
很快,时进六月。
在之前一段时间里,大唐朝廷除了确定“封禅”具体时间以外,并没有发生特别重要的事情。
至于“宝庄乡”,各项建设依然在如火如荼进行……
然而,也就这个月,一桩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发生了。
“速速打开城门,军前六百里加急呈报。”三名风尘仆仆的骑兵于夜里在“洛阳”城下大声呼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