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3章 许秋的最终方案!完美的答卷!(1/2)
林根生也看向许秋。
眼里同样充满了期待。
他能看出来,张教授的方案确实要比自已完美很多。
只是,最终分数能到多少,他心里没数!
他们二人其实已经是科研领域的一座大山了。
毕竟已经到了教授这个层次,而且得到院士重视,又怎么可能是普通人?
然而面对许秋,在这个刁钻的考题面前,两人感觉自已只是科研领域的初学者。
而许秋才是真正的、不可逾越的高峰。
面对许秋,两人过往的一切身份都化为乌有。
此时只有一个“学生”的身份。
“你的方案……”
许秋想了想。
其实,张教授的想法很不错。
比起林根生完善了很多。
他实现四个核心目标的机制都相当成熟。
比如结构动态适配,采取柔性侧链通过构象调整补偿突变导致的结合腔变化。
其余目标,也靠相对成熟的机制完成。
不过,仍然有不少问题。
比如免疫原性。
乙烯基磺酸酯可能被免疫系统识别,因此需要验证抗药物抗体产生率。
以及,脑滞留时间仍然可以优化。
当前的脑半衰期也不过是从两个小时提升到六个小时,这种情况下,其实还得开发出新的缓释制剂,比如PLGA微球。
但这种情况下,科研经费的数量又要上升一大截。
这属于是为了一盘醋,专门去包饺子了。
太不划算。
此外合成成本也太高了!
最简单的就是肉豆蔻酰链嫁接了,这一步,足足使得整体的合成步骤增加了至少三个大环节。
这起码要把整体经费往上抬百分之一二十,才有可能做到。
这已经非常夸张的数字了。
如果按照常规的科研来算的话,一千万的经费,等于是要多给一两百万,才能完成这一合成步骤。
要知道这还只是整个科研流程中不起眼的一个小步骤。
这就要花一百万。
约等于造一座房子,为了买一块砖,专门花了几万从外国空运回来……而建房子需要无数块砖头,而且砖头还只是建房子过程中的其中一小部分。
短短十几秒,许秋就已经就将张教授方案的利弊全部看出。
他直截了当地道:
“虽然比起林教授有所提升,但,问题仍然不小。
“最大的缺陷,就是免疫原性风险。
“乙烯基磺酸酯弹头可能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触发抗药物抗体。这项研究早在食蟹猴身上做过——研究发现食蟹猴给药4周后,ADA阳性率达到了12%。”
而其阈值,应该是小于百分之五。
否则就有很大的风险。
“其次,前药活化效率波动太大了。
“葡萄糖醛酸苷前药依赖肠道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化,但该酶活性受菌群组成影响很大。不同人之间,个体差异可能超过十倍,甚至更高。
“造成的结果就是,这款药物在一个人身上很有用,但换在另一个身上,就没法起到任何疗效。”
许秋一一讲解。
张教授和林根生全都看呆了。
他们本来以为这第二轮方案已经很完美了。
却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还有如此之多的缺点!
当然……这一轮的方案至少是能用了。
肯定不会闹出什么人命。
最大的危险,可能就是免疫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