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监国公主(上)(1/1)
京城,皇宫,乾阳殿。
今日朝会,本是个普通朝会,但因为是“监国公主”首次临朝参政,因此倍受瞩目。升平公主一向深居简出,除了那些重臣或者特殊原因被皇帝召见,而进过内廷的人外,其他人其实是没有什么机会见到她的。再加上本朝还从来没有过“公主临朝”这样的先例,因此今日这场特殊的朝会,不仅没有人缺席,大家的精神还都特别地饱满,像极了现代社会,知道有美女老师要来上课时,那些精神小伙的状态。
只不过,等他们进了乾阳殿时,才发现公主殿下并没有现出真身。而是在御座之旁,用屏风和帘幕隔出了一个小房间,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里面确实是有个人影坐在那里,似乎还摆着张桌子,但也看不太清楚。总之,乾阳殿里的这个场景除了新鲜外,还很有些神秘感,而神秘感往往会引人心生某种敬畏。这让那些原本对于“公主临朝”还有些不以为然的官员,也都不由自主的严肃认真了起来。
毕竟大家是来这里开会,处理政务的。因此,尽管心思各异,但在“鸣鞭”之后,朝会还是按照正常的程序开始了。先是礼部汇报了一下今日朝会的参会情况,如今日有多少人参会啊、有什么地方官员入京述职啊、有哪些官员因故请假之类的;然后,兵部会汇报一下国防状况,主要就是边关是否安定如常;然后,就是个别官员的具体奏事环节,而官员们则会对这些事情进行讨论,并定下解决方案。当然,事有轻重缓急、难易之分,所以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当场得到解决的。有时候因为事情太复杂或者官员们意见始终无法统一,这种问题若非实在是太过紧急的话,便会暂且搁置,择日再议。毕竟政务比较多,不能影响到后面的议程。朝会毕竟是公开的场合,上面还有皇帝在盯着,一般情况下,大家还是本着“公事公办”的态度来的,所以气氛上还是比较严肃的,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什么人胡搅蛮缠或是故意捣乱的。
其实国家的大部分政务都已经分派给各个部门具体负责了,六部各管一摊,各负其责。一个国家,有那么多事情,也不可能啥事儿都要上到朝堂里来决定的,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只有那些比较重大的事项,比如涉及到重要的人事变动,波及面比较广的事项,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的项目,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之类的事情,确实是需要大家在一起进行讨论及分工,才会上到朝会里来的。不过,哪怕即使是这些事情,基本上也已经在三省六部里先研究过了,制定出一套甚至是几套方案了,朝会上只是需要决定一下要采用哪一套而已。
今日朝会,头几件奏事,大家商量过后,倒是都顺利的解决了。将决定好的事情,拟好正式公文后,便呈请“监国公主”盖上印玺就算是完成了。朝堂上,波澜不惊,虽然是“监国公主”第一次临朝参政,但和以往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直到一件引发极大争议的事项,被提了出来。
事情是这样的:西南地区的许多地方,自前年年中开始,便一直干旱少雨,造成粮食欠收,饥民不断增加。本来对于自然灾害的处置,朝廷是有一套应对机制的,从中央到地方再到民间都需要积极的响应。只是,这一场旱灾不仅持续了两年,而且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虽然朝廷一直努力的在救灾,然而灾情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发的严重了。受灾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偷懒懈怠,也没有隐瞒灾情,因为受灾的地方和百姓都太多了,根本瞒不住。而持续的干旱,所造成的粮食绝收、草木凋零、飞蝗遍地等等惨况更是被持续不断的汇报到了京城。几个月前,甚至于在当地官员发往京城的奏报中,还出现了如“流民塞道”、“人相食”之类的恐怖字眼。
看到这种奏报后,皇帝自然是坐不住了,急令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赶紧下去灾区督导组织救灾,也下旨让各非受灾地区尽量筹措粮食运往灾区救助饥民。然而又是两个月过去了,这些措施居然还是收效甚微,灾区民生凋敝、饥民变成流民甚至有一些已经开始演变成乱民劫匪了。而随着地方政府在治理能力上的逐渐丧失,又反过来加重了灾情。救灾措施再好,若是无法执行到位,那也没什么用的。而最可怕的是,这些饥肠辘辘的人正在逐渐的聚集、合流,照这个趋势,或许用不了多久,一场巨大的反动叛乱,就会在西南大地上演了,形势严峻、岌岌可危啊。
然而,朝廷中对此却一直在互相推诿扯皮,局势眼看着就要失控了,可是这个烫手山芋却没有谁敢出来接。因为事情实在是太大了,御史台这段时间以来,几乎天天上奏弹劾。而被其点名的人,从中央到地方,从各部主脑到基层官员,几乎被骂了个遍,而其用词之刻薄难听,更是犹如狗血淋头,每每令人破防。
“说你们尸位素餐,你们还不服气吗?两年了,西南的情况不仅没有丝毫的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当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这些难道还是假的?”
“我没说这是假的。自灾情发生以来,我户部上下一直都在全力以赴的调运各种物资进入灾区去救灾,从未有过懈怠。只是天灾无情,我们实在是……,总之,我部问心无愧。”
“哼哼,天灾无情?焉知道是不是‘人祸’?凡事都只晓得怪到天上去,岂不知‘祸福惟人’乎?照你所言,那不如什么都不做,坐等老天爷发善心吧。”
御史们的工作,本来就是给官员们挑毛病的,虽然他们级别低,但就是可以逮谁咬谁,不这样还不行。而就今次的事情而言,灾情持续地恶化,眼看着就要失控了,御史们自然更是火力全开,不仅仅是户部,其他的部门也是有一个算一个,基本上全都被喷了个遍,那真叫一个体无完肤,七窍生烟啊。当然,也不能说这帮人就纯粹只是爱骂人,毕竟灾情也确实是不容乐观的,但凡有点恻隐之心和责任感的,都不免要为此着急上火的。他们之中自然也有不少人是希望通过骂骂人,鞭策朝廷里的这些官员们更加努力、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应对灾情,救万民于水火的。奈何,此次灾情委实过于凶猛了,朝廷事实上已经投入很多了,却依旧没能挽回颓势。
正事干不成,那就只剩下耍嘴皮子了,于是乎,朝堂沦为了菜市场,大家吵了个忘乎所以!就在大家专注于互相喷口水,都已经快忘了上面还有个“监国公主”的时候。忽然间,众大臣的耳朵里传来了“叮咛咛”的声响,声音虽然不大,却极为悦耳,清脆动听且极具穿透力。突然在殿堂上听到这个,不免有些奇怪的,于是众人连忙闭嘴的闭嘴,抬头的抬头,纷纷望向来声处。却发现,原来在公主殿下的帘幕上挂着一个金色的小铃铛,很多人刚才都没注意看,或者看到了也不知道那个是用来干嘛的。
一直站在帘幕旁的汪直也是一脸恍然的样子,随即便反应过来,赶紧绕到屏风后面。一众大臣也是面面相觑,有些不明白这是个什么情况。不过,没一会儿,汪直又从屏风后面恭敬着后退出来,双手还捧着一张纸。重新站回原位后,汪直先是咳嗽了一声,表示有话要说,随即便摊开了那张纸,目视纸张,口中大声地念道:
本宫听你们吵吵了半天,有用的话却是一句都没有。既如此,那你们就暂且歇歇,听听本宫的意见吧!现在户部马上去把所有受灾地区的人口重新统计核算一下。去年灾情刚报上来时,受灾人口是六百万,只是如今受灾范围扩大了许多,这两年也死了不少百姓,需要重新核算。本宫知道太具体和准确的数字很难得到,不过没关系,有个大概的数字让我们能先做个参考就行。灾情如火,没功夫再耽搁了,速去!
官员们静静地听汪直念完了这般直白的话。听肯定是听懂了的,只不过,大家却是突然有点懵圈的,总觉得这个开会节奏有点奇怪啊。所以,就连被直接点名了的户部,也一时间呆愣住了。倒是陈庆之和周勃等人饶有兴致的看了看帘幕后,脸上露出了莫名的笑容来,其中包含着惊讶、欣赏、意外、喜悦等等。陈庆之更是忍不住哈哈大笑了两声后,才转头对另一边的一个胖老头说道:“刘尚书,监国公主殿下的话没听到吗?还不赶紧去?嗯?”
那胖老头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朝着帘幕后头深施一礼:“微臣谨遵殿下令旨,这就让人速去查实,请殿下稍待。”随后,这位户部的刘大人便朝身后的两个下属使了个眼色,那两人遂立即出班,朝着帘幕施礼后,告退着出了乾阳殿。
“叮咛咛”的响声又传来了,这一次,汪直反应迅速,立即就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帘幕后了。没一会儿,当他再度回到原位时,果不其然又捧着张纸,开始念了起来。能站在乾阳殿的,都是朝廷大员,对于升平公主不能说话的事情,自然是清楚的。因此,对于其用这样的方式下达令谕,并不感到奇怪。只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新选出来的监国公主,第一次上朝参政议事,竟然意料之外的颇有些令人刮目相看呢。由于陈庆之等几位重臣是支持升平公主的,所以倒也没有谁敢明目张胆的对其阳奉阴违的。然而,这位公主殿下,虽然是第一次出现在这里,却似乎并不只是打算来此当个摆设的呢?许多人倒是开始对于她接下来还会有什么样的表现,有了更多的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