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王翦南下(2/2)
作为蜀国的一员老将,六甲卫大将军清楚地知道,当城头上的守军出现崩溃的时候,距离败亡也就不远了,可他却是没有半点办法。
虽然在蜀军大举南下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之前获得的情报,是秦军故意放出来的,就是为了让他以为秦军伤亡惨重,无力南下。
说起来也怪他太过于贪心,若是早早地将曲安县、阳武县放弃,或者将驻扎在元石县、武治县的部队调回来,残余的6万多兵马集结在一起,面对秦军的攻势,也不会打得这般狼狈。
现在好了,本就是残军,还分守4座城池,兵力分散,秦军兵强马壮、气势正盛,正好可以将他们分而歼之。
这等局势下,想要突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攻城的秦军虽然没有四面合围,将县城围得水泄不通,可只要大军出城,必然会遭遇追击。
军心、士气跌落到谷底,连依托城池防御都已经有些无以为继了,主动出城野战,那就等同于给秦军送人头,只会死得更快。
六甲卫大将军在秦军攻城的第二日,就意识到不妙,已经派出传令兵赶往武治县和元石县,让两县的驻军弃城而走,以最快的速度赶来支援。
这位大将军仔细分析过当前的局势,从辽平县南下的王翦大军,的确是出乎了他的意料,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还有这等规模。
可原安县、阳武县的秦军,他是绝对不会判断错误的,只有不到2万人的规模而已,还要防守城池,抽调不出多少兵力。
元石县的2万大军,还有武治县的1万大军,只要汇合到一起,就是一支3万的大军,军心、士气都还在正常状态,战力保持得比较完好,秦军就算想要打援,也没有那么容易,毕竟兵力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至于府城和元石县以南的左武卫,这位大将军已经将其给无视了,本就是手下败将,死伤惨重,恢复起来可没有那么容易。
更何况蜀国的情报机构已经传来了情报,大秦王国朝廷下令左武卫抽调精锐撤回锦邻郡,他们一走,整个金林府就没有秦军能够拦住两县的驻军了。
只要坚持到这两路援军赶到,不说反败为胜,至少能够保住曲安县和赤阳县,他们有一个落脚地,不会成为“流寇”。
石门郡的局势再度恶化,大秦王国朝廷肯定会将金林府的秦军调走,支援石门郡,他们这支残军就算是被保存下来了。
至于说守住两座县城以后,面对秦军四面包围,无路可逃的局面,又该如何应对,六甲卫的大将军已经顾不得考虑那么多了,以他的能力,只能做到这一步而已,接下来就是走一步看一步,见招拆招。
只能是将希望寄托在国内,希望陛下和朝堂上的大臣们,没有将他们这支坚持到现在的六甲卫彻底遗忘,努力想办法救援。
王翦和徐达的攻势依旧猛烈,每一轮的攻击都能够冲上城头,虽然没有彻底攻破城墙和城门,但谁都能够看出来,曲安县和阳武县在如此猛烈的攻势下已经岌岌可危,坚持不了多久了。
身处局中的六甲卫大将军,一心忙着查漏补缺,及时调整防御,固守城池,却压根没有注意到,有好几次,城头和城门都差一点就被攻破了。
没有破城,并不是六甲卫麾下士卒拼命,也不是他应对得当,而是在即将破城的那一刻,秦军总会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主动后撤,给六甲卫留下了喘息的机会,苟延残喘。
至于原因,那当然是王翦和徐达刻意而为,既要给六甲卫造成极大的压力,让他们无法分心,却又不会让六甲卫真的落入绝境。
六甲卫大将军在濒临绝境之下,为了确保调兵的命令能够传到元石县和武治县,派出了上百名传令兵和斥候,分开行动,想要靠着人多的优势,将命令传达出去。
然而王翦和徐达在攻城之前,就派出了小股部队和大批斥候分散在两座县城四周,严密监视着所有的通道,这些传令兵和斥候想要躲过他们的监视可没有那么容易。
虽然无法将六甲卫大将军派出的所有传令兵、斥候全部截杀,但抓获一部分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在锦衣卫的审讯之下,这些传令兵和斥候虽然相对忠诚,却也熬不过锦衣卫的酷刑,将自己的任务和盘托出。
知晓了六甲卫的目的,以王翦和徐达两人的头脑,自然就找到了获胜的机会,当即派人给叶白送信,得到了叶白的最新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