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不仅仅是卫星(1/2)
\"这...这根本不是卫星计算机,这是一个小型超级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专家李教授惊呼道,声音都变了调,\"这种架构至少领先现有技术三十年!我们国内根本没有能力生产这种系统!\"
许志远平静地回应:\"表面上看,这确实超出了当前的技术水平。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利用多个相对简单的处理单元,通过特殊的架构和算法组合起来,就能实现类似的功能。这就像一群蚂蚁合作可以搬动比自己大很多的食物一样,关键在于协作方式。\"
李教授听了,先是愣了一下,随后恍然大悟:\"您是说...不追求单个处理器的极限性能,而是通过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处理来提升整体能力?这...这确实是可行的!\"
最后,许志远介绍了第五个系统:\"轨道控制推进系统。这是'天眼'的'腿和手',决定了它能在太空中停留多久,以及是否能根据需要调整轨道。\"
他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离子推进器设计,能够提供极其精确的轨道调整能力,同时大幅延长卫星的工作寿命。
\"这种推进器的比冲比传统化学推进器高出近十倍,意味着同样重量的推进剂可以提供十倍的轨道调整能力,\"许志远解释道,\"虽然推力不大,但对于需要长期在轨运行的侦察卫星来说,这是理想的选择。\"
推进系统专家张教授仔细研究着设计图纸,表情逐渐由惊讶转为钦佩:\"许总师,这种设计...完全超出了我的认知范围。以我对全球航天技术的了解,就连漂亮国和北极熊也没有实用化的离子推进器,您这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
许志远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微笑着说:\"有些技术,看似遥不可及,实际上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天眼'的每一个系统,都是建立在现有技术基础上的合理延伸,都是可以实现的。\"
随着五大核心系统的详细揭秘,整个实验室的气氛变得异常热烈。专家们围在各个模型和图纸前,激烈讨论,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许志远则像一位睿智的导师,耐心回答每一个问题,解决每一个困惑。
质疑与兴奋在室内交替升温。有人担忧材料获取的难度,有人质疑加工工艺的可行性,也有人担心国际压力和技术封锁。但每一个质疑,许志远都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材料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香江的渠道获取部分关键原料,同时加速国内替代材料的研发;\"
\"加工工艺看似复杂,但我已经设计了一套简化流程,适应国内现有设备条件;\"
\"至于国际压力,正是因为我们面临封锁和限制,才更需要掌握自主可控的侦察能力,实现技术突围。\"
讨论持续到深夜,实验室的灯光始终明亮。当最后一个技术问题也得到解答后,许志远看了看表,已是凌晨两点。
\"同志们,今天就到这里。大家回去休息吧,明天我们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人群渐渐散去,只剩下许志远、老李和杨院士三人。老李提议去顶楼透透气,三人便来到了研究所的楼顶天台。
秋夜的星空格外清澈,无数星辰在头顶闪烁,仿佛触手可及。三人并肩站立,望着浩瀚的星空,各自沉浸在思绪中。
\"志远,\"杨院士打破了宁静,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我一生致力于航天事业,直到今天,我才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仰望星空'的意义。'天眼'不仅仅是一颗卫星,它代表着龙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决心和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