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256章 义不独安(2/2)
就在关键时刻,其母和仙界的其他正值仙人尽皆赶了过来,支援于他。众仙同心,道法自然高绝,他们齐心协力,最终将邪恶魔道势力击败并封印,重新恢复了仙界的和平。
经此一役,幼伯子大孝大勇的名声,便传遍了整个仙界,他也就此成为了一个正义和孝道的仙神象征,激励着无数仙人与修者凡人坚守正道德行,心怀善念,渡世修真。
故事简单,却是体现了道教中“功德成仙”的正能量思想,即是通过积累在世功德,行善积德,最终得到成仙正果回报。
幼伯子天上人间的大孝大勇之举,不仅让他自己得到了仙人的点化,也让其母一同受益,实现了母子同升仙界的美好愿望。
此外,还有另一个关于幼伯子的传说,流传于民间。
据说幼伯子原本只是一个穷书生,但在看透了尘世的纷扰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隐居山林。
他在深山老林中,潜心修炼,吞丹服气,追求长生不老之道。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幼伯子的道行日益高深。
终于有一天,他骑着一只仙鹤,羽化飞升,进入了仙界...。
此类故事,常常出现在魏晋时期的隐逸文化背景中。
要知道,当时许多文人墨客,都向往着远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而幼伯子的故事,正是这种隐逸思想的一种体现。还有些版本流传称,幼伯子擅医术,以符水治病,驱邪禳灾,后其功德圆满,羽化成仙。
这确实反映了,民间对“地仙”一派,救苦救难功能的崇拜。
清代有位学者,姓郝名懿行,其在《证俗文》中,有提及“幼伯子”。
称幼伯子之记载,为《列仙传》佚文,因无确切证据,而止无真言。或可能是源于道教,斋醮科仪中的仙真名录(如《真灵位业图》)而非原始文本。
但“幼伯子”之故事存在,融合了战国时期方仙道、汉代之谶纬,六朝时灵宝派的诸多元素(例如服食术、尸解仙等等观念)。
“幼伯子”或可能是民间口头文学中的衍生形象。而非《列仙传》原始记载。
要知道,其故事杂糅了孝道、隐逸、济世等等主题所在,也反映了凡尘民众对仙人品格的高尚想象。[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地方志,或道教仙传类书籍(如《云笈七签》)]。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幼伯子这位仙神,就如同笼罩在一层神秘面纱之下,让人难以窥视其真实面目。
或许是因为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逝,岁月如潺潺流水般匆匆,导致世人对幼伯子的了解,越来越是变得模糊不清,难以再去揭开他身后那层历史面纱,一窥其仙家真正的庐山真面目。
然而,幼伯子所具备的大孝大勇之品行,无论何时,皆为凡尘世人和仙界众仙神所必需之美德行为。
周客戢容,泯迹泥盘。
夏服重纩,冬振轻丸。
作不背本,义不独安。
乃眷周氏,佑其艰难。
(《列仙传赞其二十九幼伯子》?
晋·郭元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