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第380太初四年(1/2)
第381章第380:太初四年
“如果我……”
“我是说如果!”
“如果我在这里掀起一些波澜,是不是可以做到像黄河那样,磨练子民,加强凝聚呢”
由于关心已经苍老到随时都有可能死去的埃及国主王盛的情况,还有他那篇令诸夏后裔闻之落泪的《尼罗水赋》,
何博在夏国了解了一番太平道的理论后,就润来了秦国,并指着西渭水如此说道。
西泾西渭这两条大河,其实也时常泛滥。
但其流水冲击,多与当地气候的转变有关,所以较之黄河,也称得上稳定。
在这些年里,
老秦人拿出自己当年修都江堰、郑国渠的手艺和精力,一心整治这两条大河,更使得河道宽阔,水流平静,滋润两岸的土地。
这让本就计划将这里打造成“天府之国”的嬴秦,得以在此十多年间,繁衍出大量的人口。
也让曾经居于黄河岸边,从远祖伯益到战国之时,都被迫或多或少参与“治水”的老秦人,深刻感受到了两河跟黄河的不同。
王盛的那篇诗赋,因此流传的更加广泛。
但何博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在两河堤坝旁边,那由无数平民手植的杨柳的树荫之下,他如此对着自己的分身说。
正蹲在树上抱窝的玄鸟听了,直接回道,“不要发癫!”
被人用事实污蔑了清白的黄河河伯撇了撇嘴,但也没有再提给老秦人来次大水漫灌的事。
他只是抬头打量起河岸边的各种草木,询问玄鸟,“种这些树是谁的主意,搞得这么恰到好处”
黑杨,
是西海之地原产的树木,根系复杂而宽大,有利于巩固泥沙土地。
很早之前,两河流域的波斯人就有将之栽种于河岸边的例子。
但怪柳却不一样。
这柳树原产于河西以及西域等地,根系比起黑杨,还要庞大深入。
对于干旱和盐碱,怪柳也有很强的忍耐性。
而两河平原之地,雨水不足,田地长期依赖河水灌溉,久而久之,自然会出现土地盐碱化等问题。
所以眼前所种植的这些树,除却为来河岸边散步垂钓的人提供阴凉,对未来也是很有好处的。
只是,
何博不觉得一心耕战的老秦人,会对这方面的事,有如此了解。
毕竟专门把怪柳的种子从东方带来西海,还将之培育成林木,到处栽种,也是不容易的。
玄鸟回道,“这是刘煓做的。”
“你要是沿着河道往前走一点,还可以看到当地官员为了纪念他植树的美德,专门铭刻的碑文。”
“啊”
何博惊讶了,随即向前走去,最后在一处人来人往的渡口处,找到了一个石碑,上面写着一篇名为《种树刘橐驼传》的文章。
他将之看完,然后就拍着手笑道,“这个老鬼还真在秦国当上种地王了啊!”
刘煓,
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很有活力的老头,
等他死了,同样闲不住的想要做事。
他在阴间开辟了庄园,每日或是种地,或是召集周边的邻居一块玩蹴鞠,死后的日子过得很是平和。
也许正因如此,
当要向域外输出鬼才的消息传出来后,刘太公便成了第一批报名的。
他要去探索新的世界,迎接新的挑战!
何博当时见了他的申请,也不觉有异,直接批准了,并且感慨:
“九十多岁,正是出门闯荡的年纪!”
刘煓还很高兴的跟人说,“我听说西秦那边的水土,比起中原和夏国要荒疏一些,以至于秦人不得不沾染胡风,平日里连绿叶子菜都吃不了几口。”
“可我擅长种地,还得到过老祖喜的真传……等我过去了,就让那些秦人知道,什么叫神农在世!”
旁人听了,顿时叫好连连,把老头夸得脸色通红,出门就犁了两亩地。
只有旁边的刘老三一头雾水。
他是大汉太祖,
是覆灭了嬴秦在中原社稷宗庙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