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那些往事并不如烟 > 第228章 年2月 香港

第228章 年2月 香港(1/2)

目录

第二百二十八章

1972年2月

香港

随着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西德等西方大国的关系改善,国际形势日趋缓和,香港几乎成了中国大陆唯一的对外贸易窗口,借助这一巨大的转口贸易优势和零关税的自由经济体系,香港迎来了发展最快的时期。大陆移民为香港注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电子、纺织、贸易、船运、旅游、餐饮各业都呈现爆发性增长,房地产业方兴未艾,各行各业经济指标增长迅速。证券市场更是呈现疯狂的爆炒现象,小小一个香港竟然拥有远东、金银、九龙、亚洲四所证券交易所,俨然成为亚洲金融中心。

经济一腾飞,百业兴旺,人们收入大幅增加。兜里有钱了,自然向往提升生活品质,追求精神生活,香港的文化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港台经济发展几乎同步,文化又同文同种,因此,文化相互影响,联系紧密。彼时,香港还没有自己的电影奖项,香港电影界的着名人士也多是49年以后从大陆赴港的电影人,作品主要在港台澳及东南亚华人圈放映,多以获得电影金马奖为荣。

由此,六组的势力深深介入香港电影圈,许多电影界人士与六组有联系,甚至是六组的外围成员,言语间时不时暗示自己六组的身份,并以此为时髦和炫耀。是以,六组在香港文化圈,特别是电影圈几乎成了半公开的组织。一些重要的文化活动均以得到六组支持或程民康的亲自参加为傲,六组俨然成了电影界的幕后沙皇。

香港电影界的左派势力本来实力雄厚,尤以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堪称香港国语片的“中流砥柱”。长城电影公司拍摄的《绝代佳人》、《欢喜冤家》、《阿q正传》、《新红楼梦》、《孽海花》等一系列故事片,均曾风靡港九及东南亚,口碑极佳,有的影片还入选过中国文化部评选的优秀影片。随着刘琼、陶金等一批优秀演员回归大陆,尤其是香港“六七暴动”后,左派势力备受打击,长城电影公司慢慢式微,但“长城三公主”一直被媒体和影迷津津乐道,开创了后世“追星模式”和“粉丝经济”的滥觞。

“长城三公主”指的是长公主夏梦、二公主石慧和三公主陈思思。三人均是长城电影公司的“台柱子”,形象出众,艺压群芳,是香港红极一时的女明星,极受观众追捧。

长城公司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商机,凡其中一人主演电影首映,必请其余二人一同站台,让公众齐睹三公主的芳容,由此增强号召力。由是,“长城三公主”频频见于报端,火爆港台,影响力席卷东南亚。

自此以后,港台电影公司意识到明星组合的号召力,纷纷效仿。一时间,港台娱乐圈出现了抱团结拜的热潮。七位玉女型女明星组成“七公主”;八位当家花旦结成“八牡丹”;十位知名导演凑趣成为“十大导”;还有更稀奇古怪的跨界组合,比如,“新加坡影业”的“十二金钗”、“邵氏影业”的“十三罗汉”等等,比后世的“四大花旦”、“四小花旦”热闹多了。其中不乏凑趣、充数、拉人头的,但确实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促进了电影事业的发展以及明星知名度的提高,形成了最早的“追星”现象。

阿秀在美国读的是全球影视圈内口碑甚佳的南加州大学表演系,毕业后又在好莱坞演了几个小角色,后来在纽约皇后区唐人街的小剧场里演了些舞台剧,收入有限,只为满足她一直钟爱的话剧表演兴趣,靠着在先前香港赚得的片酬生活得也不错。虽然曾经在香港红极一时,但在美国,几乎无人知道她曾经是电影明星,日子过得平淡而安逸。

去年的一天,在朋友的聚餐上,她遇见了当初引领她入影坛的伯乐导演李远翔。李远翔兴致勃勃说起香港电影方兴未艾的前景,极力游说她回香港,她心动了。可当她终于下决心重返香港影坛时,李远翔却已加盟新崛起的联国影业,远赴海外拍片去了。

原先的东家沙氏影业公司力邀她再次加盟,还指定了旗下风头正劲的言情片导演吴枫挂帅,为她量身打造了一部爱情文艺片《初恋情人》,企图再次刮起一轮陈黛芳旋风。影片从开机到赶在圣诞节之前上映,仅仅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创下了拍摄记录,也由此可见沙老板企图再创辉煌的急迫心情。

可惜,《初恋情人》上映后反响平平,连报纸娱乐版都懒得过多着墨,票房惨淡,沙氏影业连本都没收回来。倒不是阿秀演技不行,而是此时的香港影坛已经变了模样。以李小龙的《唐山大兄》以及郑佩佩主演的《金燕子》、《玉罗刹》等新派武侠片成了华语影坛上最流行的电影,快如霹雳、硬桥硬马的中国功夫契合了时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欣赏品味,赢得了广泛的追捧;而立意浅薄、剧情生编硬造的言情片自然慢慢失去了市场。

当年的玉女加上名导演、名编剧,却一炮没打响,沙老板很是郁闷,自忖陈黛芳走了几年是不是失去票房号召力了。

彼时,香港的电视已由黑白转为彩色播出,长篇电视剧成为港人茶余饭后的话题,也对电影业产生了冲击,但电视机可不是寻常人家能够买得起的,对于底层打工阶层来说,流连于食肆、茶餐厅、冰室收听电台的广播剧和流行音乐,才是主要的娱乐方式。反过来,这也促进了廉价味正的茶餐厅、冰室在“民以食为天”的香港大行其道,繁荣昌盛。

前几天过春节,沙老板在家里看着无限电视台应景重播的喜剧节目《双星报喜》。这档节目是无限电视的王牌娱乐节目,由机智搞笑的许冠文主持,收视率极高。去年的这期节目,许冠文带着他留着飘飘长发的弟弟许冠杰来了。许冠杰自弹自唱了一首粤语歌,贴近香港生活实际的歌词内容和亲切上口的粤语曲调,一下引起大量观众共鸣。一战成名,风靡香港,许冠杰也由此起步,成了粤语流行歌曲的开山鼻祖。

当看着电视里许冠杰抱着吉他用醇厚的嗓音,深情款款地唱起他的粤语成名曲《铁塔凌祥云》时,沙老板灵机一动,忽然想起在李远翔的宴会上,陈黛芳一展歌喉,赢得满堂彩的事情,那个千代子唱片公司还说过要为她出专辑呢。沙老板眼前一亮,以陈黛芳影星的身份,靓丽的外形和略带磁性的嗓音,如果转型唱粤语流行歌曲,肯定大受欢迎啊。

不仅电影,在香港听歌也分三六九等。老一辈人自然喜欢听粤剧粤曲,追捧马师曾、红线女,视为经典高雅;年青一代深受英国殖民文化影响,以西方流行歌曲为风向标,模仿摇滚文化,以会唱几句英文歌为荣;最不济的,是本地自产的粤语歌,是街头巷尾市井之流的心头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