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胡为民拯救了儿童文学!(1/2)
燕京第一实验小学课间读报发生的那一幕,同样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学校中。
孩子们看的故事,究竟如何,没有比他们更有发言权了。
于是乎,《砸碎小猪》和《新少年报》第三期火了。
孩子们中午放学回家后,就开始缠着父母买《砸碎小猪》。
“爸爸,买《砸碎小猪》吧,老师今天读了这个故事,可好了!”
“那是什么?”
“就是就是,童话故事啦!”
“哎呀,买什么童话故事啊,贵死了!”
“不贵不贵,我们学校都有的。”
“那为什么不在学校看呢?”
“老师说这个故事适合我们看,也适合你们看。”
“咦,真的吗?那我可要买来看看。”
当天下午,就有家长耐不住孩子的请求,真的去书店买《砸碎小猪》。
一位家里有孩子的男同志进了书店后,立刻询问起来,“同志,我要买童话故事,叫《砸碎小猪》。”
书店店员冷着脸道:“没有!”
“怎么会没有呢?我们家孩子说今天学校读的就是这个故事。”
“说了没有就是没有,你这个同志较什么劲呢?”
家长被店员噎得够呛,又不能继续顶牛,只能讪讪离开。
在他之后,有又不少家长跑到书店,点名就要《砸碎小猪》。
人数之多,甚至惊动了店长。
只是这钱,书店显然赚不到,因为他们书店没进什么《砸碎小猪》。
还是家长回去让孩子隔天去学校打听,老师读的故事到底在什么书上。
等孩子放学后,他们才知道《砸碎小猪》的故事不是单行本,而是《新少年报》上的儿童文学。
于是乎,《新少年报》和《砸碎小猪》彻底火了。
“同志,来一份《新少年报》!”
“没了!”
“怎么会没了?”
“卖完了,你去其他报刊点看看吧。”
“唉,我这都跑了好几个点了……”
这一幕发生在燕京不少有孩子的父母身上。
大多数父母已经打听过,《新少年报》是周报,价格不贵,也就五分钱,几乎所以家庭都买得起。
再加上学校支持,孩子喜欢,做父母的也没有理由拒绝。
只是他们没想到这份报纸这么抢手,这才发行第二天,许多报刊点就卖空了。
燕京一处报刊点,还有货,正巧两个家庭的父母都要报纸,他们掏钱的时候便聊上了。
“这少年报真难买,我跑了好几个报考点,好不容易才买到。”
“不只是我们做父母的买,好多没结婚的青年也买。”
“咦,孩子看的东西,他们买来干什么?”
“听说那什么《砸碎小猪》的作者是胡为民,好多年轻人都喜欢这个作家的小说。”
“胡为民……哦,我想起来,他不就是那个什么《甜蜜蜜》的作者嘛!”
“是他啊,怪不得!”
“没想到他还能写儿童文学,怪厉害的。”
本来他们对儿童文学不感兴趣,但一聊发现胡为民还写过《甜蜜蜜》,都来了兴趣,准备回去先读一读。
不少家长回去后,还真读了这个故事。
别说,不少人还真思考起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当然,也有人不理解,觉得这个故事会教坏孩子。
城市里,尤其是燕京城,给孩子买存钱罐的家庭并不少。
虽然他们的孩子并不能每天都有一分两分的零花钱,但一年攒下个五毛一块还是有的。
要是孩子学小说主角一样,把存钱罐放生了该怎么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