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九十章 我的小说只传递希望

第九十章 我的小说只传递希望(1/2)

目录

突如其来的质疑声,传到几人耳中。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朴素的女学生,抱着几本期刊杂志愤愤然,看向众人。

女学生迎着众人错愕的目光,如同英雄一般,昂首挺胸走到他们身前。

“几位老师,我觉得《孩子王》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女学生看向胡为民,一字一句地说。

她神色复杂,有失望,有不解,还有一种理想幻灭的复杂情绪。

胡为民见对方不是来找事的,便诚心请教道:“这位同学,一部作品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不过,我还是很想听一听你的见解。”

“胡老师,我通读一遍《孩子王》后,一开始,我觉得它是一部非常棒的小说,尤其是对谢园的描写,很好的批评了国内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忽视。

可是,等我静下心来重新阅读,我发现了小说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对谢园教师这一身份的塑造。

这个问题很严重,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严重美化!

咱们国家真有谢园这样的老师吗?

他为了学生心甘情愿在贫苦乡村教一辈子书,拿着微博的工资,受尽委屈,还失去了自己养了十几年的狗,最后他的学生死在了回村支教的路上,他自己也因病死去。

胡老师,您觉得真有这样的老师吗?我知道写小说不可避免地需要夸张化,但谢园这个角色已经不是在夸张了,而是在造神!”

说到最后,女同学面色十分严肃,“胡老师,《孩子王》本可以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批判现实的小说,但你对谢园这一角色的塑造,毁了它,真是太可惜了!”

胡为民认真听完了女同学的想法,怎么说呢,是文学界一种比较传统的想法。

这个年代文学界对现实批判性小说主角的刻画有一套公式。

他们的主角多为边缘化或受压迫的\"小人物\",性格上矛盾性与悲剧性并存,在大背景下,又是特殊运动的牺牲品。

最后通过多种手法,揭示精神创伤,就是这个时代现实批判小说中的一种较为通常的写法。在不少人的概念中,具有现实批判性质的文章就要这么写。

乍一看,谢园也符合上述条件,可认真看过的读者,绝对不会这么认为。

因为《孩子王》的核心就不是反思,不是批判,而是传递希望。

传递希望?

这在不少进步者看来属于离经叛道,是对上层的谄媚。

后世那么多公知,不少人成长于这个年代,他们习惯了反思文学,加上西方思潮的影响,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错误观念。

胡为民自问不是“医生”,救不了所有人,他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让身处痛苦和迷茫中的人看到希望,仅此而已。

“同学,教员他老人家说过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你认同吗?”

女同学张了张嘴,到嘴边的话就是说不出口。

“同学既然是燕大的学生,对我应该有一定了解,我是农村出身,来到燕京城还不到一年时间。我想,对农村的面貌,我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

“诚然,小说中像谢园那样,遭遇过种种困难、痛苦和挫折的老师我没有遇到过。但,这不代表他们对教育事业的虔诚之心是虚假的。

老师们的性格各不相同,有人和蔼,有人严厉,有人天性乐观,有人生性敏感。但相同的是他们对学生的关心,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

也许不是所有老师都会用自己的工资接济生活困难的学生,但要是有学生吃不饱饭,老师会把他带回家,亲自做一顿不算美味,却能填饱肚子的“珍馐”

他们也会受到不公,但他们不会自暴自弃,因为他们还有可爱的学生。他们对抗不了病魔,但托着病体上课,也是常有的事。

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老师,没有什么伟大之处,却又处处透着不平凡。

谢园,就是这样一个个老师组成的集合体。他同样是平凡的,做不到常人所不能及的事情。有很大可能,就在某所学校里,就有这样的老师。”

胡为民一口气说完,最后方才沉声道:“同学,现在你还觉得我在造神吗?”

女同学一阵茫然,理智告诉她,胡为民是在狡辩,因为他找不出如谢园这样的个体来。

但感性告诉她,胡为民说得也没有错。

她之所以纠结,是观念冲突所造成的。

半晌,女同学干巴巴道:“胡老师,我虽然还是不太认同你的观点,但我愿意尝试接受。等我毕业后,也会到乡下去,看一看是不是真有这样的老师。”

“其实,我是你的书迷。”

女同学脸蛋一阵通红,她低下头,“我也不是想批评你,就是希望胡老师能越写越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